
Medium 首页的极简设计。图片来源: Medium
我之所以会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我就在 Medium 纽约办公室的旁边,并且 Medium 的创始人 Evan Williams 算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了,从他创立 Blogger 起我就是他的一个忠实粉丝。Evan 在他起手创立 Medium 之前就曾问过我关于 Medium 的思路和到底应该取什幺名字。所以,以这样一个算是有点自夸的方式,我来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 Medium。我其实非常喜欢写部落格,并且非常希望 Medium 能够成功。
最近关于 Medium 到底是什幺的疑问越来越多,其实让人迷惑的并不是 Medium 的本质,而是它的设计。
Medium 是形式上是部落格,但在结构上并不是Evan 一直都非常赞同部落教父 Dave Winer 关于部落格的定义:「部落格是个人未经编辑过的心声」。对于这两位实践部落格定义的人来说,我觉得这个概念已经算是很恰当,看看现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动态讯息吧,在内容本质上和 Medium 大同小异。
但 Medium 却避开了这些主流内容生产平台的形式,而是以「Collection」的方式来管理它的内容,Collection 可以由作者或者是读者创建,类似文章分类的意思。

图片来源:Medium
另一个重要元素则是「反时间流」。众所周知,部落格从一开始就有了时间戳记这个元素,并且几乎所有的内容平台的规则都是最新的内容必定显示在内容流的最上方,这就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约定,读者总会认为部落客会在未来写出更多的内容,但这其实并不符合閲读的本质。
时间戳记也有正面的影响,它为读者和作者及其内容创造了一种持续的关係,不过对于部落客来说,这无形中就变成了压力和负担。为了不停地更新内容,写作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负担很大的义务,而内容流顶端总是最新内容的规则让数不清的部落客们不爽,这也是为何在 Medium 上看不到文章的发布日期的原因。
虽然有像 Williams、Winer、Denton 等人极力反对反时间流的内容呈现形式,但 Medium 以 Collection 来呈现管理内容、不强调部落客的身份、让内容之间的联结更加简单的呈现形式,到底像什幺呢?答案是:YouTube。就像 YouTube 使用者把影片进行分类一样,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点进去看影片是因为别人发了一个连结过来,并不是因为我们会去在意这个影片是谁上传的。Medium 正在朝着类似方向发展,我们收到一篇别人传过来的文章连结,这个内容可能是他想让我去看、去喜欢的,但重点是,在我们看完之后,我们还会在 Medium 上四处看看,说不定点击一些其他文章。
Medium 并不能像 YouTube 一样将内容嵌入到其他网站,但从「内容生成」与「内容挖掘」的核心使用体验来说,Medium 的概念与 YouTube 更加接近,更别提 YouTube 正是靠这种形式才让自己在网路上几乎无所不在。
Medium 是一种更好的杂誌当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 Chris Hughes 买下了 The New Repubilc 杂誌时,我觉得时代又很有意思的倒退了,企业大亨又开始将自己的钱往出版业倾注,还有买下华盛顿邮报的亚马逊 CEO Jeff Bezos。他们之所以这幺做,核心原因始终并没变,这些商业大亨们买下良好声望的出版商是为了建造一个传递自身想法的大型平台。
但是,儘管我喜欢 Hughes 所要呈现的,以及他对于经营 The New Republic 的周到想法,但我很肯定地是,自从他买下杂誌后我完全忘记这家媒体的存在。我赞同 The New Republic 还有一小部分的忠实用户,杂誌品牌对他们仍有影响力,但是内容的「文化信誉」已经不再完全仰赖一个声望良好老字号就可以办得到的。
相反的是,Medium 作为一个免费的内容平台,就算是有一些垃圾文章发布在上面,无可争议地引来各种批判,但是目前 Medium 上的许多付费邀稿的文章品质,早就赶上甚至超过了 The New Republic。
不过我更加觉得 Hughes 与 Williams 之所以在打造新媒体内容平台上的差异鲜明,是源自于他们的个人背景的差异。Hughes 属于那种老派的学术风,以优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而 Williams 则是中途就辍了学。
所以从 Medium 的本质上来看,它主张的是一种开放和平等的立场。以一种粗鲁的比喻来说,就是 Medium 觉得 1 万只猴子都打造出的杂誌都比常常春藤名校的编辑都要好,以更加文雅的比喻则是,大众文化可以强化那些被传统机构排除的个人声音,儘管可能会夹杂着轻率负面的内容。
无论 Hughes 和 Williams 谁的战略比较成功,Medium 至少是对那些一直以来靠收购就成功的企业大亨故事的反面教材,比起将传统媒体收入囊中作为自己的内部刊物,Medium 不仅打造了一个图书馆,并且把出版权也给了大众。
细细品味 Medium展望未来,Medium 必须在成长路上想清楚未来的路。由于它的注册必须使用 Twitter 帐号,它就省去了去验证使用者的麻烦,但现在 Medium 并无法很好地将付费邀稿的内容与普通内容区分开来。不是要强调「付费」的内容有多重要,而是突显这些高品质的文章,便可以传达出「这类文章是 Medium 所大力推广作者创作的」。
每一个社群媒体都非常注重在早期的名声爆发,Medium 也成功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严肃的」或是人们心中理想的线上写作平台,但现在 Medium 所面临的风险就是它逐渐在变为一个那些高收入技术人员的玩物。诚然,Williams 在打造 Blogger 和 Twitter 的早期时解决过这样的问题,但现在这些担忧又回来了。
同样地,我感到很兴奋能够看到 Medium 在技术方面的优化,它并没有一个很明显的社交模式,不能追蹤其他人,此外,追蹤内容分类主题,一篇文章整体上较不易被读者发掘。
往更深层次看,Medium 的创作环境是与众不同的。而 Williams 团队在 Github 上不停地分享 Medium 的代码,让我觉得或许像 Medium 这样美好的使用体验在未来会大大普及。
Medium 还有很多细緻的功能,比如为部落客提供文章的数据,不止是流量,以及有多少读者是「真正看过」你的文章等。这些其实都算是 Williams 计划中的一部分,而他对于付费内容也相当有兴趣,他认为付费内容说不定会是 Medium 未来的一个收益来源,毕竟它可以完全改变现在内容呈现和广告的关係。

Medium 大块留白的文章陈列方式,阅读起来相当舒适。图片来源:Medium
事实上,Medium 现在是一个完全基于 web 端的内容体验,这对于硅谷的正统来说简直就是个异教徒。虽然我们可以想像未来 Williams 会考虑 app 的可能性,但 Medium 注重 web 端的事实对于我们这些喜爱 web 的人来说就是一个胜利。
Medium 未来最重要的部分和技术无关,Medium 之所以有意义是,改变了内容呈现的方式,因此延续了优秀作品在网路上的影响和价值,跳脱 banner 广告形式网站的侷限。Medium 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推动了部落格的发展,从十年不变的网页媒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Medium 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看上去很眼熟,但安静中却蕴含着真正的创新。
- 为什幺网页不能给我们杂誌般的阅读体验?
- 让部落格回归本质——Medium 诞生记
- 让部落格回归本质——Medium 诞生记
- 让文字发光,第三代部落格平台——Medium